Search

「你不要這樣對我媽媽,你這樣對我就好了。」
這樣一句如同電視劇般的對話,竟然從我女兒嘴巴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你不要這樣對我媽媽,你這樣對我就好了。」
這樣一句如同電視劇般的對話,竟然從我女兒嘴巴說出,令我大感驚奇。

某天女兒約了去同學家玩,兩個女孩時而和樂融融時而拌嘴小吵,一如往常。
中間有一度兩個女孩各玩各的,女兒在遠處一角捏黏土做公主,她的同學則是因為需要幫忙在我旁邊玩起氣球。
忘記為何,女兒同學用平常與女兒吵架時較大聲的語氣跟我說話,我沒有特別的感受。
反倒是我女兒,即便離我們有段距離,也很密切的用耳朵注意著我。
她立刻就喊同學的名字說:「你不要這樣對我媽媽,你這樣對我就好了。」
我當下並未做出任何反應,但是深刻感受女兒對我的保護與愛。
也一直把這句話反覆在心中琢磨著。
我想身為父母的人,應該都對「比起孩子疼痛,寧可受傷是自己」的那份心情異常熟悉,而我女兒的這句話完全恰如其分的詮釋了此感受。

孩子的愛無比純粹,也用了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愛。
不需教導,在女兒心底深處的愛昭然若揭,自然脫口說出的那一刻,她示範了何謂放下「自我」的愛。
在真正的愛中,一切皆平等,無個人喜好、親疏遠近之分,便是所謂的沒有「分別心」。
我們有所選擇的愛,都是出於分別心,由於我們誤以為萬物皆是分離的,我跟別人是不同的。
所以,我們害怕受傷於是先傷人,我們擔心失去選擇先自我保護,我們執著擁有因此不願率先付出。
全都是出於我們緊抓著自我,覺得自己的感受才重要,但那也並不能稱作愛自己,只不過是在不斷餵養小我的需求,藉以驅逐腦中的恐懼。

事實上,我們給出去的,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身上;我們如何對待別人,也都會以不同形式再次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不只是中國的佛學思想一直傳遞此概念,在其他文化中也能看見相同的真理。
「你是我,我是另一個你。」這句話是馬雅人的招呼語,意思是每個來到身邊的人,其實都是彼此各自的一部份,我們都是一體的!
我們從媽媽子宮產出的那一剎那,便開始體驗分離的感受,也就太習以為常的被腦袋制約,而生活在分離的幻象之中。
相信每個人都明白愛是基底,愛才能帶我們去到想要的未來。
但分別心又三不五時跳出來大喊,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獨特的存在啊!
也就使得體驗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份猶為不容易了。
說來很有趣,我們從出生開始,活了幾十年的時間在學習分別,直到身心俱疲的盡頭,我們才願意再花幾十年的時間,去練習看見其實沒有分別,萬物皆合一。
我自己也還一路在摸索著,在生活中看見自己無處不在的分別心,而後再提醒自己回到愛中會如何看待或可以如何呈現。

其實,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曾經體驗過全然無私的愛,只不過在人生的旅程中常常遺忘了愛的能力,選擇自我保護。
孩子就是來提醒我們,記得回到那個愛的當下,因為在愛中沒有恐懼,在愛中自然就會放下小我。

#我真的沒有給女兒看偶像劇和八點檔
#我也沒說過這般宛如情話的台詞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體悟到愛自己才有真正自由的單親媽媽Winnie,擅長運用各種心靈投射牌卡,進行潛意識的自我探索,陪你一起找出埋藏在內心深處阻礙你的信念,讓你有機會重設意圖,為自己找回愛也找回生命的道路。
View all posts